以前用傳統教法,我覺得日文每個字都好像~吳氏日語以理解為主的課程給人踏實的感覺…….

 

 先前傳統教法時,覺得日文實在每個字都太像了,很難背目前透過吳氏日語的課程,出現踏實的感覺發現,後面還會複習,可以自動補強原本以為遠遠不足的程度。(33歲‧21天‧北藝大‧劇研所‧ARZ‧)

 收到參加吳氏日文21天(其中14天臨時太忙)的ARZ學友的學習心得,內有重要心得,謹此回覆,一併分享。

 ARZ學友過去以傳統教學學習,而傳統教學的教材,本來就是以記憶為主,導致ARZ學友覺得很難背。雖然很忙碌,但利用吳氏日文的課程,現在覺得:「目前透過吳氏日語的課程,出現踏實的感覺。發現,後面還會複習,可以自動補強原本以為遠遠不足的程度。」

 敬請學友諸位,特別留意心得中的:「發現,後面還會複習,可以自動補強原本以為遠遠不足的」,(只要是真正的重點,吳氏日文就會複數次的重複。請學友聽課時,確認有理解即可一路繼續聽課;無須如同以死背為主的傳統教學,總覺得必須先逐一熟背,才能順利銜接下一堂課。

 吳氏日文學友只要聽課當下能聽懂約80%,就可一路前進。且因吳氏日文以理解為主,越密集則重複同一原理的次數就越多,反而越容易快速學成。建議設法密集聽課。

 又,雖然距離最近一次日檢考試僅剩57天,雖然進度落後原定計畫,但利用吳氏日文,仍足以在未來57天內從0級合格N2,建議設法在考前累積聽課達350小時,如此仍來得及從0級直接合格N2!

來不及修畢N1所有課程之N2合格術! 無須花太多時間於模擬考題,培養真正實力最重要!

ARZ學友雖然進度落後兩周,但利用吳氏日文,

ARZ學友 學友:

你好。謝謝來函告知學習進展,謝謝分享重要心得。逐項回覆與後續學習建議如下:

○○○ 學友 修完本「⊙ 6. 文法助詞精解(書:文法助詞精解)」 課程以及之前之課程,學習心得如後:

參加前參加過其他短期日語補習班,但大多遺忘殆盡,僅剩五十音的程度。先前覺得日文實在每個字都太像了,很難背。目前透過吳氏日語的課程,出現踏實的感覺。
目前為止表格熟練度大約90%(讚!繼續即可。儘速達99%以上)
每1~2天動手繪製全部表格至少一次。
可在30秒內默想完成各獨立表格,錯一個搬錯家之類。

我前次留言當時圓圈之熟練度為  %,本次是 80%。
我前次留言當時三角之熟練度為  %,本次是 80%。
我前次留言當時加號之熟練度為  %,本次是 80%。
我前次各單獨文法個表之熟練度為  %,本次是 80%。
我前次各助詞用法之熟練度為  %,本次是 70%。
(繼續即可。儘速達95%以上)
如果時光可以倒流,你會以如何的密集度,學習截至目前的課程?每天三小時以上

有些課程會突然覺得較難或非常陌生,但在持續聽下去後才發現,後面還會複習,可以自動補強原本以為遠遠不足的程度。這兩週家裡有些臨時狀況太忙,導致自己學習進度大幅延宕,希望接下來要好好趕上才是!(是的,凡是重點,就會重複解說,因此設法密集聽課即可。加油!今晚開始就是周末,如果可能,假日設法一天聽課12~14小時,嘗試高密集聽課,將會發覺成效更好。加油!)

洗澡等無法看螢幕聽課時,有使用「快速記憶機」搭配「防水藍芽喇叭」。(讚!一整天下來,盥洗時間約有30分鐘以上,日積月累,成效自然顯現。)

共鳴心得:

眼睛及耳朵,跟著老師的聲音,一路掃過每一個字,就自然而然的可以將那些句子轉成自己懂的意思(48天‧30歲‧南臺科大夜間部‧管理與資訊系‧SZB‧N1班‧挑戰107天從0級合格N1級)

發現常用單字其實一直會不斷出現…不用刻意去記也會自然記住,只能說自己都覺得非常神奇。(30歲‧中山醫大‧醫學‧LYJ)

竟然在沒有看書上的字以及想句子在表達什麼的意思的情況下,自然而然地似乎知道了其中的意思。(33歲‧師大‧國文博士‧HSW)

2年前選擇了另一家的網路日語教學,但是效果並不好,由於是採用死背的方式,常常學到後面課程時,前面教的句型忘光了。這兩個多禮拜的網路上課,確實理解及密集上課,所記得的,遠比之前上過一年多的網路課程多太多了!(45歲‧大學‧化工)

不要想太多,一路跟著老師的進度,就會突然通了、記得了。(4x歲‧五專)

慶幸有進階「會話課程」,對於敬語的使用時機與方式更”有感”而記得起來,不像先前僅學了、背了,卻…導致不斷遺忘(土木碩士.42歲)

父親節時與父親討論日語學習,父親:「妳幾時變成這麼愛討論書本了?妳不是對念書沒甚麼興趣嗎?」我突然驚訝了一下,學習吳氏日語,不只讓我靜下心來閱讀,也把以前「沒有成效的學習方法」,一併修改了。學費物超所值!(45天‧高鳳數位學院‧遊戲設計‧ZTT)

突然發現竟然完整讀完一篇日文文章,連我自己都嚇了一大跳」…「當我念給同事聽時,他們都覺得好厲害 、很感人…」(37.科大.光電)

來日四個月…突然被叫去當通譯,感覺滿有趣的。(留日博士課程中)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