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是日本朋友跟你敘述日本文化的來龍去脈…有趣又生活化的日文學習方法

 

「字彙倍增」以口語的方式來呈現,讓人覺得是透過一個日本朋友來敘述日本文化的來龍去脈非常過癮將相近字彙以日本文化的演進,透過文章將之串聯或是群組化 ,非常有趣又生活化(兄弟檔學友‧ZYLIN‧30歲‧交通大電信所)(兄:ZJLIN學友‧34歲‧東華大學材料所)

收到採密集聽課方式之ZYLIN 學友 參加第27天,修畢前106小時,包含「「字彙倍增」漢語講解(1/3)」在內之課程之學習心得,謹此回覆,一併分享。越是密集聽課,成效將越明顯,原本的讀書技術也會產生綜效,如同ZYLIN 學友 僅參加第27天,僅聽過前面約106小時的課程,但已經可以確定日文閱讀能力已經是ZYLIN 學友這一生的資產了。ZYLIN 學友的學習心得紀錄很詳細之故,高具參考價值,建議課程進度類似或後輩學友,多參考之。

距離最近一次日檢還有約118天,即使目前實力為零,利用吳氏日文仍充分來得及合格 N2甚至 N1

進度如果落後,務必善用未來118天,以確保一次就合格。

如欲知道「字彙倍增」、「表現達人」、「字彙高手」之大致全貌,可參考下列分享:

一次分享186萬字「字彙倍增(48萬字)、「表現達人(53萬字)、「字彙高手(85萬字)」總共186萬字的學習心得。恭喜成功邁向「中日英法4語翻譯」專家之路(38歲‧台灣大學‧社會‧Dalf法語檢定最高級合格‧LMJ)

「永遠の0」橫跨了 ”「「字彙倍增」」、「表現達人」、「字彙高手」” 三系列 ,會反覆出現上過的課程內容…也常出現文言,複習的好機會…副詞出現濃度很高,也常出現慣用。(72天‧30歲‧台大‧理工‧ZCH學友)

○○○ 學友:

你好。謝謝來函告知學習進展,逐項回覆與後續學習建議如下:

ZYLIN 學友 修完包含「「字彙倍增」漢語講解(1/3)」及之前之課程,聽課時數合計約:106H,學習心得如後:

學習心得:

一開始看課程標題「字彙倍增」的時候,還以為內容會是像字典那樣,把許多字列出來,放上例句以及同義字或是相近字的方式教學,結果大大出乎意料的,是將相近字彙以日本文化的演進,透過文章的方式將之串聯或是群組化。相比以前讀英文的時候,單字本的每個字彙以及同義對我來說都是獨立的,沒有任何故事背景,記憶起來真的是相對困難。

僅如此,每個文章都非常的有趣又生活化,每每讓人期待又會有甚麼不知道的事蹟在前面等著,再加上文章以口語的方式來呈現,常會讓人覺得其實不是在看文章,而是透過一個日本朋友來敘述日本文化的來龍去脈,真的是非常過癮。因而每次在聽課前或是聽課後,自己都還是會花時間先讀或是重讀文章內容,並思索這樣的描述,自己是否有辦法在大腦中擠出。(繼續即可。漢語解說之後,再經過「字彙倍增」聽力訓練之後,逐漸自然就會使用。聽過倍增三冊之後,如覺得讀解沒有甚麼到問題,可開始依照聽力訓練要領,開始聽力訓練。)

目前對於白話表格以及各符號的默寫,因為在讀文章時並未有遇到甚麼困難,所以默寫次數並沒有像之前那樣的頻繁,大概一兩天默寫一次。但文言文文法以及敬語部分,因自覺不熟悉不,所以會再更頻繁的記憶。(文言文暫時有印象即可。後續課程會再複習,屆時會很快就知道是文言文法。)

(ZYLIN學友將如同已經修畢倍增+達人+高手的下列LMJ學友一樣,接下來的表現達人與字彙高手,亦將快速吸收。)

「字彙倍增」(48萬字)
這套課程不但內容充實、實用、精彩,更重要的是讓初接觸日文的我們融入日本日常生活文化,以及熟悉日語對於描述人、事、物,解說原理、特色、使用方式等,以及簡單的意見評論和情緒表達,常用口語等各方面有大量到足以成為思考習慣的多元內容。每每上課聽老師分享著對日本文化的深入見解和生活心得,更是如沐春風,如同自己也在日本生活過一段時間一般的美好。三本課本充實的份量已足以讓剛上完文法解析的學友對日文的表達思維非常非常習以為常和深刻地內化了。(當初編輯時確實致力儘量包羅萬象,但力求最低必要。謝謝善用課程,謝謝肯定。這也是為何連日本國立醫學大學的教授會驚訝的原因吧!

賀!李ZC醫師 繼慶應大學醫學院後,又完成史丹福大學醫學院深造!日本老醫師大惑不解:「為何未曾留日的台灣年輕醫師,可以如此精準地掌握日文?!』

「Learning Japanese is far more an interest and a practial tool for me. I remember the appraisal by Keio Univ. Hospital Professors that they are all amazed how I could understand Japanese so well without having stayed in Japan. I know that the credit belongs to Teacher Wu for that I had actually studied abroad on the course. 」

 

分享到: